这部动漫中的大叔和萝莉都好丑,可看完却让无数人泪奔

说起大叔和萝莉的组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动漫里都有这样的组合。

这种组合一般都非常治愈,软萌的萝莉配上炫酷的大叔,绝对让人印象深刻。

像这一对——

这一对——

还有这一对——

哦,最后一张放错了——

咳咳,回到正题。

今天阿政要说的这对,却有点不太一样。

萝莉一点都不软萌,大叔一点也不炫酷,可就是这一对人物却让无数人看完之后潸然泪下。

恩,不卖关子,就是他们——

《Mary and Max》玛丽和马克思

这部澳大利亚动画讲述了两名笔友近20年的忘年交。

故事发生在1976年。

女主角玛丽正值8岁,她和家人一起生活在澳大利亚——

父母很少陪她。

她母亲酗酒,经常醉得不省人事——

父亲喜欢把死去的动物做成标本,经常和它们聊天——

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做的玩具小人——

百般无聊之下,她只能和捡来的鸡一起看电视——

年轻的玛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她有一大堆问题想问。

比如她想知道小孩是从哪里来的——

可身边没人愿意搭理她。

孤独的她决定交一个笔友,问问这个问题。

她在电话薄上随便挑了一个人名,打算给他写信——

巧的是,信的另一头是一个同样孤独的人。

44岁的马克思住在纽约,他是一个患有自闭症和肥胖症的中年大叔——

更巧的是,马克思和玛丽喜欢一样的巧克力——

喜欢同样的动画片——

在几番巧合之下,他们便保持了书信往来,一直延续了近20年。

光从梗概来看,这故事好像挺无趣的。

尤其是动画前半段,剧情全是两名笔友事无巨细的闲聊,任何琐碎的事情都能聊一番。

比如马克思聊起自己养的金鱼,被视力不好的房东太太当成汤料煮了——

玛丽聊起自己邻居的腿在二战时被食人鱼吃了——

这些闲事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也没有劲爆异常的画面。

再加上里面的人物也都丑丑的,全是大手大脚,大脑袋,大屁股——

连手指都只有四根——

按常理来说,叙事节奏这么慢,画面也不美型,评分应该不高.......吧?

如果你真这么想,那脸估计要被打肿咯!

这部动画在豆瓣的排名是......前100名

足有22万人在豆瓣上打分,分数8.9——

WTF?!

这故事凭什么这么屌?!

讲真,这故事不屌才出鬼了呢。

先说技术上的。

相信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用橡皮泥捏出来的定格动画——

啥是定格动画?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效果。

这种拍摄方式相当费工夫,因为要让静态照片形成动效,必须要超过24帧/每秒,也就是说一秒的动画最少也要拍满24张照片。

而这部动画片长达92分钟,大约拍了132480张照片,每天的时间只够拍100多张照片,也就是大约4秒的内容。

这部动画从构思到完成,一共花了5年的时间,这种工作量想想都蛋疼。

再加上里面所有事物都是工作人员用橡皮泥捏出来的,

小至猫猫狗狗——

大到整个纽约市——

整个故事一共捏了133个场景、212个黏土人物、632个黏土模具、475个微缩道具。

其中最精妙的道具,要属故事里的那台老式打字机,打字机上每个零件都可以独立拆卸。

工作人员花了足足9个星期的时间去设计和制作它——

用屁股想都知道这些工作人员捏到吐血。

还有,这部作品为了实现微妙的表情切换,在人物神态上更是下足了功夫。

剧组光瞳孔就做了394个,每个瞳孔和一粒瓢虫差不多大小,全是由技师手工制作的。

下的功夫越多,效果就越明显。

看了就知道,里面人物的表情精细到丧心病狂的程度,连瞳孔的缩放都能完美表现出来——

整部电影体现出来的匠心,在阿政看来,比前段时间大火的《久保与二弦琴》更加珍贵。

毕竟《久保与二弦琴》中的模具都是借助3D打印技术快速成型——

而这部《玛丽和马克思》的制作时间是2004年到2009年,那时还没有3D打印,只能手工捏制,全靠人的耐心和技术一点一点磨出来。

不过啦,技术再好也只是故事的表现形式而已,阿政认为一个故事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内核

而这个故事的内核恰恰能直击人心。

内核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孤独

玛丽和马克思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玛丽年轻、无知,为青春和爱情患得患失,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却又无人可以倾诉——

马克思人到中年,干过各种工作,中过彩票、杀过人,可以说什么都经历过了。

他对世界早已不抱任何希望,每天都被严重的心理疾病折磨——

他们的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却同样孤独。

简单的几封书信、简单的几个问题、简单的几份礼物将无比孤独的两颗心牵引在了一起。

故事中,孤独的玛丽将自己的疑问都抛给马克思——

”小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你被别人欺负过吗?”

“你和别人啪啪啪过吗?”

这些问题虽小,却每次都击中了马克思的内心,让马克思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

像他被欺负的时刻——

他恋爱失败的时刻——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感受玛丽的无知,会嘲笑马克思的失败。

可回到我们自己身上,谁没无知过?谁没失败过?谁又没孤独过?

很多人身上既有玛丽的影子,也有马克思的影子。

记得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这样一句话——

“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也可以放在故事领域里,好的故事也有这样的三重境界。

而这个故事之所以能让大部分人产生共鸣,就是因为它做到了“见众生”,它描述了大多数人共有的孤独,很多人都从中依稀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事实上,导演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正是想借用自己的经历来回馈众生。

导演名为亚当·艾略特——

这故事其实是导演的半自传,他是借用了玛丽来表现自己。

艾略特在童年时也像玛丽一样住在澳大利亚的乡下,父亲是个默剧小丑演员,母亲是个美发师。

因为生性羞涩,艾略特总是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画画,用鸡蛋包装盒、卫生纸筒做各种小玩具。

就像故事中的玛丽一样——

艾略特也有一个笔友,和马克思一样是犹太人,一样体型肥胖,一样患有自闭症,两人也一样联系了20多年。

艾略特是靠那名笔友拯救了自己。

而当他成为导演后,便想将这段孤独之人相互取暖的经历展示给大家。

故事中孤独的两个人成为了彼此心灵的栖息地,颓废的人生也变得美好起来。

很多人都会陷入孤独,而朋友能帮我们摆脱孤独。

人生旅途中,如遇到惺惺相惜、志趣相同的朋友,都要好好珍惜、好好相处,它定会给你美好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一笔。

就像故事最后的那句话——

上帝赐予我们亲人。

感谢上帝,我们可以选择朋友。

PS:还是那句话,安利不开车纯属耍流氓。

我把这部作品资源收集好啦,省得你再去花时间找,想要的朋友在微信公众号“阿政说动漫”中输入暗号“玛丽”就能直接看了哦。

这部动漫中的大叔和萝莉都好丑,可看完却让无数人泪奔